10月22日,美國匹茲堡大學公共衛生學院研究人員在《Alzheimer’s & Dementia》雜志發表的一項研究報告表明:在適當的細菌幫助下,食用大豆及制品后產生的代謝物可能會是降低癡呆癥的一個關鍵危險因素。
該研究測量了91名認知正常的日本老年參與者血液中的雌馬酚(一種由某些腸道細菌產生的膳食大豆代謝物)水平,根據雌馬酚的生產狀況對參與者進行分類,然后在六至九年后對他們進行腦成像檢查,以檢測白質損傷和淀粉樣β沉積物的水平,這是阿爾茨海默氏病的疑似分子病因。研究發現,雖然雌馬酚的產生似乎并未影響腦內沉積的淀粉樣β的水平,但它與白質病變體積的減少有關。該研究的主要作者,匹茲堡大學公共衛生學院流行病學副教授Akira Sekikawa博士表示:“白質病變是認知功能下降、癡呆和全因死亡率的重要危險因素。我們發現不能產生雌馬酚的人比能產生雌馬酚的人多出50%的白質病變,這是一個驚人的巨大影響。”